济宁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,坐落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、儒家文化发源地、孔子故里、东方圣城曲阜。学校溯源于1951年创办的滕县专区干部文化补习学校,前身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,2007年3月,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济宁学院。2008年11月,创建于1905年的百年名校曲阜师范学校整建制并入。
学校根植孔孟之乡,沐浴圣地儒风,秉承“博学笃志、择善敦行”的校训,形成了“至诚至朴、求是求新”的校风、“诲人不倦、敦品励学”的教风和“学而不厌、切问近思”的学风。学校秉持“学生为本、教师为先、服务地方”的办学理念,围绕建设高质量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,坚持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径,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,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。数十年弦歌不辍,几代人薪火相传,学校先后为党和国家培养了10余万合格人才,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、省高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、省级文明校园、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、省中华经典诵吟特色学校、省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、省教育招生考试工作先进集体、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、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、省绿化示范单位、山东省绿色学校、全省高校“物业管理工作先进单位”等荣誉称号。
学校儒家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。初等教育学院校区(原曲阜师范学校)地处曲阜明故城内,西临孔庙,北接孔府,地理位置独特,人文环境优越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入选山东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。1905年,孔氏家族在此创办了新式师范学堂“曲阜县官立四氏师范学堂”,孔子第76代嫡孙、衍圣公孔令贻为学堂第一任总理。1914年,学堂改名为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。1926年,校内成立了鲁西南地区最早的中共党组织——中共山东省立二师支部。1929年,进步师生上演了轰动全国的反封建历史话剧《子见南子》。1931年,组织鲁南七校师生兖州火车站截车要求南下请愿抗日事件震动全国。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、民盟中央原主席楚图南曾在此执教。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、国务院原副总理万里曾在此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。文化部原代部长、著名诗人贺敬之,著名作家吴伯箫等曾在此就读。
学校占地1721亩,校舍建筑面积61.4万平方米。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476人。设有19个教学单位,51个本科专业、22个专科专业,涵盖经济学、法学、教育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理学、工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。图书馆现有纸质藏书206万余册,电子图书135万余册,电子期刊273万余册,电子资源数据库42个。学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,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.9亿余元。学校“智慧校园”建设特色鲜明,教育教学信息化、智慧化建设跻身山东省属高校前列,被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授予全国首家“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”。“5G+智慧教育”项目入选教育部、工信部应用试点,“智慧教室”建设成果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,入选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(校)创建单位。学校实施校园景观提升工程,校园内绿翠环绕、假山曲池,环境优雅,景色怡人。
学校是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单位、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。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,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调整优化专业结构,形成教师教育优势突出、应用学科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。学校积极对接山东省“十强”产业和济宁市“231”产业集群,集中打造了化工、机电、信息、金融、生物、材料、教师教育等11个高水平应用型专业(群),其中,化学工程与工艺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生物工程专业(群)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(群),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。建有省级特色专业8个、省一流专业8个、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、省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专业2个。省一流课程14门,省级精品课程24门,省高校课程联盟上线课程24门,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。学校不断强化教师教育办学优势,加大教师教育投入,高标准建设了“教师教育培训中心”。
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,通过实施“校地校企人才共引共享计划”“青年博士化工程”“百名卓越人才支持计划”等,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,人才活力不断激发,人才效应日益彰显。学校现有教职工1391人,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393人,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40人,享受国务院特贴4人、省政府特贴1人,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,泰山学者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专家27人。有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、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11个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2个。
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致力于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复合型、创新型人才。在济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,借助高新区企业密集和产业优势,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。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建有省高校示范性实习(实训)基地3个,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48个。近年来,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学科专业及科技文化竞赛中奖项1770项,其中国家级奖项342项,省级奖项1428项,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。
学校坚持科研强校理念,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,凝练学科优势,突出科研特色。大力加强学科平台建设,建有省工程研究中心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15个,济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重点实验室、技术创新中心等市厅级平台14个,组建了新能源研究院、靶向药物研究院、光电功能材料研究院等校内研究机构25个。有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和社科普及教育基地3个。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%。2020年以来,获批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项目169项,发表论文854篇,其中核心期刊600篇,SCI、EI、SSCI等收录519篇,获授权PCT国际专利、中国发明专利共计118件。
学校积极服务地方,主动对接济宁建设“制造强市”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,全力构建“政校企互动、产学研结合”生态系统。学校与济宁市、邹城市、曲阜市等十余个地方政府签署校地战略合作协议,与济宁能源发展集团、浪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13个,绿色地理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。成立了33支专家服务团助力地方产业发展,选派博士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。2020年至今,累计与济宁能源发展集团、东宏集团、恒信集团、焦点福瑞达、晶导微电子等行业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或技术合同800余项。
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,积极对接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发展战略,先后与俄罗斯、意大利、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5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,在联合办学、学分互认、学术交流等领域开展了多形式、深层次的合作交流。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“中欧教育人文交流服务计划”,设立了海外研究中心,与俄罗斯、韩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开展本硕联合培养项目,招收俄罗斯、哈萨克斯坦、蒙古国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。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稳步提升。
回首过去,山林筚路;放眼未来,玉汝于成。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,坚持多元化发展路径,不断提升治校能力和办学水平,紧紧锚定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“1385”战略,科学落实学校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,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的作为,为实现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目标、开创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(2024年11月更新)